首頁 廉教練文章分享 如本大法師 佛學講座講義 -- 金剛經20190215
外丹功 (WaiTanKung). 歡迎光臨外內丹功研修中心 ! 本中心提供外丹功視訊課程, 免費加入會員..... Welcome to WaiNeiTanKung Research Center !!! Free to learn WaiTanKung now
分享到 Facebook
如本大法師 佛學講座講義 -- 金剛經20190215 Print E-mail
Written by 廉朝棟   
Friday, 15 February 2019 22:33

 

 

l  本大法師 佛學講座講義 -- 金剛經

 

金剛經乃佛家性學之根,對外丹功的功法的悟解勤修有所助益,本文可複製到word編輯觀看參考:

1.
這部金剛經之法緣與娑婆世界眾生之緣份最深最廣大,歷代高僧大德,一直弘揚這部金剛經,演講這部金剛經,金剛經之地位是一部出世解脫之寶典,可謂:「家喻戶曉、婦孺皆知」之如來聖典。

2.
演講金剛經動機五種因緣:
一.般若為十方三世諸佛之母,諸佛由般若出生故,金剛經屬般若部。
二.如來說法四十九年,談論般若二十二年。
三.聖僧四眾弟子受持金剛經證菩提不計其數。
四.金剛經乃破無明煩惱之智慧利劍,成佛之寶筏。
五.金剛經是破四相顯法身,見性成佛之了義出世之聖典。

3.
金剛經主要翻譯,共有六種,在教內最通用,是姚秦時代之鳩 摩羅什三藏法師所翻譯之經本。

4.
金剛經是屬於「般若部」之經典,共有七五一卷,大般若經擁有六OO卷,金剛經是大般若經之第五七七卷。

5.
佛說金剛經之時間,大約在中國周穆王九年,講經地點,在印度當時之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
6.
金剛經經文,有「三十二分」之分段,這種分段法,是南北朝時代梁武帝之兒子昭明太子所劃分之段落。「三十二分」之題目,並不是金剛經原文字句,所以誦經之際,「三十二分」之題目可以免讀誦。

7.
金剛經共計五千八百三十七字,篇幅雖然不大,但是內容所含蓋之道理,卻足足能代表全部「般若經」思想要領。因此,古德聖僧云:「般若部經典」是全部佛法之靈魂,而「金剛經」則是全部「般若部經典」之靈魂核心。換一句話說:金剛經是「般若部經典」之中心思想,是「般若部經典」之核心骨髓所在!

8.
金剛經經文體裁,是「對話式」之章法,用「正反合」之句調。金剛經全部是釋迦牟尼佛和弟子須菩提之間對問對答。從他們問答中,揭開了「如何發菩提心,安住真如本性!如何降伏妄心,乃至如何成就無上佛道之道理,一一表露無餘。」

9.
有關金剛經內容義理,自古至今所有講經說法之聖僧,將本經分為三種性質:金剛經:以「實相」為體,以「無住生心」為宗,以「斷疑」為用。

10.
金剛經是指導我們要做到:三心不住、四相皆空,破除「我執、法執」,又不著「空執」之境界,當下了見法身本體。同時,要我們能運作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之妙用,去廣修「六度萬行」。

11.
上至十方諸佛,下至菩薩、羅漢,乃至歷代弘宗演教之聖僧,皆以「金剛經」為一部禪宗重要聖典。「禪」是「千經所指,萬論歸宗」之法門,修道之人,若無透過「禪定」功夫,很難與「道」相應,金剛經又是修持禪定必修之寶典。

12.
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云:「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?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!」

13.
奉勸諸位出家二眾,在家大德能一心讀誦金剛經,研究金剛經,受持金剛經,乃至弘揚金剛經。透過「文字般若」,運用「觀照般若」,去體證「實相般若」。

14.
開悟聖僧云:
五蘊山中藏真人,六根門頭放光明;日夜相處不相識,迷失主人甚可憐。

15.
金剛般若波羅密七字為別題:別於他經。

16.
通題:
通於一切經,一切經都稱經

17.
「金剛」是個比喻,就是金剛寶,我們佛教有一位金剛力士,也就是護法韋陀菩薩,手中拿兵器就叫「金剛寶降魔杵」也稱金剛杵威力無窮。

18.
本經用金剛寶作比喻,就是比喻「般若妙慧」。

19.
金剛寶三種意義:一.其體最堅。二.其用最利。三.其相最明。

20.
何謂「其體最堅」:金剛寶之體,最堅固無比,一切物不能壞它」。何謂「其用最利」:金剛寶之功用鋒利無比,能壞一切物。何謂「其相最明」:金剛寶外相所放光明,超過一切光明。

21.
凡是一切法皆具足體相用三個意義

22.
般若」:印度梵語,勿念錯音。舉例「般若」波羅密多心經。般若翻成台灣話叫「大智慧」,為什麼不直接翻成「大智慧」呢?因為翻譯經典有一種規矩,叫「五種不翻」,何謂五種不翻?

23.
五種不翻:一.秘密故不翻。二.含多義故不翻。三.此方所無故不翻。四.順於古例故不翻。五.為生善故不翻。

24.
世間「聰明智慧」佛經稱為世智辯聰〈八難之一〉,世間聰明人,越聰明越不能學佛,太聰明反被聰明誤。本經保存「般若」梵音,就是這個意思,不用智慧。

25.
世智辯聰六種障道因緣:一、思想觀念複雜,障礙真理。二、不善解、多惡解。三、自私心。四、貢高心。五、不肯謙卑,不恥下問。六、知見偏邪。

26.
金剛經所講「
般若」,含藏有三種意義:三種般若:一.文字般若。二.觀照般若。三.實相般若。

27.
因言顯道,道顯遣言;言若不遣,因言障道。

28.
正解「文字般若」,而後起「觀照般若」,再證悟「實相般若」。

29.
開悟聖僧云一念清淨絕千古,十界依正無纖塵;識得此念是何物,世間忽然少一人。

30.
波羅密」三個字,波羅密是梵語,翻譯台灣話是「到彼岸」,「事究竟圓滿」之意,依「文字般若」而起「觀照般若」,由「觀照般若」而證得「實相般若」,證得「實相般若」,將無明煩惱一一照見諸法空性,證悟法身,當下離開生死此岸到涅槃證果彼岸。所以稱「波羅密」為「到彼岸」。

31.
斷盡六七二識,頓斷一念無明方能無所依,
無所依方為究竟法,無所依、無所住、無所入、無所得,是證涅槃成就佛道之境此境界無境界,方便說為涅槃。此中空無所有,一無所依,無我無法,方能不受生死,永出生死,同證佛道

32.
「經」之一字是通題,經者梵語叫「修多羅」,譯成台灣話叫「契經」。契經有二義:一.上契諸佛之理。二.下契眾生之機。

33.
經具足四義一、貫串義。二、攝化義。三、恒常義。四、實相義。

34.
貫串義:將佛陀所說之理,以文字貫串成經,如本經。

35.
攝化義:將佛法攝化眾生,令不墮落,斷惡行善,乃至證成菩提。

36.
恒常義:如來真理古今恒常不變。

37.
實相義:解脫正法,見性成佛之法門,不二法門,中道法,三世佛共遵。

38.
「金剛般若波羅密」是此經的別題,「經」一字是一切佛經之通題。

39.
姚秦是一個朝代與人名,經典是釋迦佛所說,是開悟五百位阿羅漢聖僧所結集,是梵文流通在印度。若無翻譯者,作翻譯神聖中間者,梵文台灣人看不懂,本經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翻譯。

40.
三藏:一、經藏。二、律藏。三、論藏。

41.
精通經藏者為經師。精通律藏者為律師。精通論藏者為論師。精通三藏者為三藏法師。

42.
法師定義:法是軌持義,即三藏妙法;師是師表模範之尊稱。

43.
二種法師:一、若通達三藏教法,以法為師,依之受持,是自利之法師。二、若能以三藏教法為人演講,作人天師範,是利他之法師。

44.
本經翻譯者,鳩摩羅什法師是自利利他兼備之
三藏法師

45.
開悟聖僧云:萬法都由心想成,如心畫物物成形;四聖六凡皆心畫,諸佛當初也眾生。

46.
經文:『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。』

47.
消文:這部金剛經是我阿難親自聽聞佛陀所說的道理,有一時,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之處,總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大德出家眾,共聚法會中,聆聽佛陀演說無上大法。

48.
說法具足六種成就:一、信成就。二、聞成就。三、時成就。四、說法主成就。五、處成就。六、眾成就。

49.
舍衛國是三千年前,中印度十六大國之一。

50.
祇樹給孤獨園祇樹:祇是祇陀太子,是波斯匿王之太子,譯為 「戰勝」。波斯匿王與外國戰爭得勝回朝,太子誕生,歡喜而立名。園地是給孤獨長者布施舖金地買得,是波斯匿王之大臣。園中之樹木是祇陀太子布施。

51.
幼而無父曰「孤」。老而無子曰「獨」。「給」是布施救濟之意。

52.
大比丘」皆是證成果位之大阿羅漢。

53.
比丘含三義:一、乞士。二、破惡。三、怖魔。

54.
乞士:乞是乞食,乞化士,非叫花子。乞有二義:一、外乞施主米糧以養色身。二、內乞如來正法以滋潤慧命。

55.
破惡:破見思煩惱,滅三界生死惡因。

56.
怖魔:凡有人發心出家,魔王聞之心生怖畏,若成道,魔眾減少。

57.
佛制比丘行乞五種意義:一.令除驕慢之心。二.使世人多種福田。三.不為經營所累。四.不生蓄積之求。五.可得一心專修。

58.
開悟聖僧云:海闊天空渺無涯,三衣一?飯千家;自性自在塵不染,菩提種子自開花。

59.
開悟聖僧云:出塵離俗非易,拋棄恩愛甚難;如無衝天大志,焉能入聖超凡。

60.
經文:『爾時世尊食時,著衣持?,入舍衛大城乞食,於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,飯食訖,收衣?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』

61.
消文:在那時釋迦佛到了吃飯之時,披著上品衣,手持碗?,進入舍衛大城乞化飲食,在那城中一戶一戶次第乞化之後,回到本來住處,飯吃過了,收起上品衣和碗?,洗腳後,舖座具而結跏趺坐。

62.
毘羅三昧經云:『早起諸天,日中諸佛,日西異類,日暮鬼神。』

63.
六祖壇經云:『但淨本心,使六識出六門,於六塵中無染無雜,來去自由,通用無滯,即是般若三昧,自在解脫,名無念行。何名無念?知見一切法,心不染著,是名無念。』

64.
佛經云:『出離三界,不離三界。』

65.
經文:『時長老須菩提,在大眾中,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:希有世尊,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,世尊,善男子善女人!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佛言:善哉!善哉!須菩提,如汝所說,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,汝今諦聽,當為汝說,善男子,善女人!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,唯然世尊,願樂欲聞。』

66.
長老:德尊學博曰「長」,年富齒高曰「老」。

67.
長老四種類:一、法臘長老。二、學德長老。三、法性長老。四、生年長老。

68.
法臘長老:接受正法,出家年久。(臘者歲也,出家一年為一臘。)

69.
學德長老:學理淵博者。

70.
法性長老:證果聖僧,證無生,悟法身。

71.
開悟聖僧云:堂堂大道,赫赫分明,人人本具,不生不滅,箇箇圓成,只因一念差,現出萬般形。若迴光反照,普見法身,剎那超凡入聖,見性成佛。

72.
須菩提三義:一.空生。二.善吉。三.善現。

73.
空生:須菩提家裏是大財主,當他出生之際,守護金庫之人報告:金庫寶藏七寶突然空無一物,不見七寶,故稱 「空生」。

74.
善吉:家人特別請看相先生來看小孩,為何出生七寶突然不見,看相先生言:這孩子最吉祥,是最有智慧之人,人間最吉祥之人,故稱「善吉」。

75.
善現:過七天後,守護金庫之人又報告言:不見之七寶又重現,因此又稱「善現」。

76.
佛有十種稱號:一.佛世尊。二.如來。三.應供。四.正?知。五.明行足。六.善逝。七.世間解。八.調御丈夫。九.天人師。十.無上士。

77.
佛世尊:佛是人天共同尊重之人。

78.
如來: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。

79.
應供:應受人天之供養。

80.
?:真正?知一切法。

81.
明行足:宿命明、天眼明、漏盡明,三明與聖行、梵行、天行、嬰兒行、病行等五行皆具足。

82.
善逝:自在好去入於涅槃。

83.
世間解:能了解世間一切事理。

84.
調御丈夫:能調御修正道之大丈夫(修行自在)

85.
天人師:佛是一切天上人間之導師。

86.
無上士:至高無上之士。

87.
明行足:具足三明五行之意。

88.
三明:一.宿命明。二.天眼明。三.漏盡明。

89.
宿命明:明白自己與他人一切宿世之事。

90.
天眼明:明白自己與他人未來世之事。

91.
漏盡明:聖智斷盡一切煩惱。

92.
五行:一.聖行。二.梵行。三.天行。四.嬰兒行。五.病行。

93.
聖行:指菩薩修習戒定慧三無漏學

94.
梵行:菩薩以清淨心運用慈悲,為眾生拔苦與樂。

95.
天行:菩薩順著天然之理,而成妙行,叫做天行。

96.
嬰兒行:嬰兒是譬喻人天小乘、菩薩以悲心示現人天小乘之行。

97.
病行:菩薩為度眾生,以大慈悲心與一切眾生同受煩惱與病苦。

98.
唯佛一人,三覺圓滿,萬德具備,堪稱「
無上正等正覺」。

99.
菩薩自利利他,雖稱正等正覺,但無明未盡,覺道未圓,不能稱無上。

100.
二乘人證悟諸法空性,悟無生出三界,自利不能利人,只稱正覺。

101.
經文:『佛告須菩提,諸菩薩摩訶薩,應如是降伏其心,所有一切眾生之類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無色、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,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,何以故?須菩提!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、即非菩薩。』

102.
十類眾生:一.卵生。二.胎生。三.濕生。四.化生。五.有色。六.無色。七.有想。八.無想。九.非有想。十.非無想。

103.
無色界四空天:一.空無邊處天。二.識無邊處天。三.空無邊處天。四.非想非非想處天。

104.
空無邊處天:修行人心想出離患難重重之色身牢獄,因此,捨離色想,而緣無邊之虛空,做到
心與空無邊相應。


105.
識無邊處天:修行人又厭棄外在虛空,因此,又捨棄虛空而緣內在之心識,做到心與識無邊相應。

106.
無所有處天:修行人又厭棄心識,而觀心識無所有,做到心與無所有相應。

107.
非想非非想處天:修行人修到無粗之心想,但非無細之心想,做到如痴如醉無所愛樂,清淨無為之境界。

108.
智者大師云:
六欲天上現五衰,三禪天上有風災;要君修到非非想,不如西方歸去來。

109.
三界概況:一.欲界〈六天〉。二.色界〈十八天〉。三.無色界〈四天〉。

110.
欲界:有五欲六塵之欲,男女之欲,無襌定。

111.
色界:無五欲六塵之欲,無飲食之欲,無男女之欲。有襌定、有宮殿。

112.
無色界:無五欲六塵之欲,無男女之欲,無飲食之欲,無身軀色身,唯有心識存在

113.
一切眾生第八識從無始以來本自具足,盡未來際常住不壞,不生不滅,只有所生之名色、五蘊、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十二處、十八界方有生滅。
第八識心體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,轉識成智,大圓鏡智普現,亦名法身亦名如來藏,亦名妙覺,亦名真如。

114.
空四相,本性一塵不染,萬法不立,法身彰顯,涅槃現前,當下安住真心,瞬間降伏妄想之心。

115.
我說法四十九年,
未曾說一字離相度眾生聖境

116.
經文:『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、即非菩薩。』

117.
開悟聖僧云:清應淨淨一靈光,剎剎塵塵不覆藏,萬萬千千都是覺,多多少少弗思量,明明白白無生死,去去來來不斷常,是是非非如昨夢,真真實實快承當。

118.
二種執著:一.分別我執。二.俱生我執。

119.
經文:『復次,須菩提: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行於布施,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,須菩提,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,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,須菩提,於意云何?東方虛空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,須菩提,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,須菩提,菩薩無住相布施,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,須菩提,菩薩應如所教住。』

120.
虛空六德:一.火不能燒。二.水不能淹。三.刀不能害。四.讚歎誹謗,虛空不動。五.不增不減。六.垢淨不染。

121.
無相布施十點功德:一.廣結善緣。二.得人天福報。三.棄除慳貪。四.悲心圓滿。五.化消恩怨。六.相好光明。七.人天愛戴。八.常生法喜。九.三乘正因。十.趣向佛道。

122.
住相布施十種障道:一.心生懊悔。二.慳貪現前。三.人緣狹義。四.獨善其身。五.心地不廣。六.不得善友。七.人不喜見。八.常生憂慮。九.人天小果。十.不能出世解脫。

123.
布施有三種性質:一.財施。二.法施。三.無畏施。

124.
佛經云:『一切供養中,法供養為最。』

125.
普門品云:『無盡意菩薩白佛言:世尊!
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?名觀世音,佛告無盡意菩薩:善男子,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,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』

126.
經文:『須菩提!於意云何,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,何以故?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,佛告須菩提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』

127.
金剛經是破相顯性之一部出世聖典

128.
金剛經云:『
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

129.
川禪師云:『有相有求俱是妄,無形無見墮偏枯,堂堂蜜蜜何曾間,一道寒光爍太虛。』

130.
黃蘗禪師云:『夫學道人,若欲得知要訣,但莫於心上著一物,
佛真法身,猶如虛空。

131.
有人問川禪師:佛性無相,如何見得?川禪師答:『身在海中休覓水,日行山嶺莫尋山,鶯啼燕語皆相似,莫問前三與後三。』

132.
開悟聖僧云:『法身當下即是,非離當下別求,行住坐臥是也,靈覺自知佛耶!』

133.
阿含經云:『見緣起即見法,見法即見佛。』

134.
華嚴經云:『
佛以法為身,清淨如虛空。

135.
佛經云:『如來者,乃清淨法身,不屬來去生滅相,四大色身本由妄念而生,若執虛妄身相,而欲見如來之性,譬如認賊為子,終無是處。』

136.
本經云:『
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

137.
佛經:『若能迴光返照,得見身相,無形可得,即是見自性如來。

138.
傅大士云:『如來舉身相,為順世間情,恐人生斷見,權且立虛名,假名三十二,八十也空聲,
有身非覺體,無相乃真形。

139.
經文:『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,頗有眾生,得聞如是言說章句,生實信不?佛告須菩提:莫作是說,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,有持戒修福者,於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為實,當知是人,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,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,聞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淨信者,須菩提,如來悉知悉見,是諸眾生,得如是無量福德,何以故?是諸眾生,無復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、無法相,亦無非法相,何以故?是諸眾生,若心取相,即為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,若取法相,即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,何以故?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,是故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,以是義故,如來常說,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,如筏諭者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』

140.
金剛經是般若部,處處顯示諸法無我,萬法皆空之道理,能深信本經深奧空理,而心不動搖,此人已於無量佛所前已種善根,悟得無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,壽者相之空性解脫法,剎那見性,當下超凡入聖。

141.
涅槃解脫之意境者,終日去來而未曾去來,終日見而未曾見,終日笑而未曾笑,終日聞而未曾聞,終日知而未曾知,終日喜而未曾喜,終日行而未曾行,終日住而未曾住。

142.
佛經云:『往昔若無修褔慧。於此正法不能聞。已曾欽奉諸如來。才有因緣聞此義。』

143.
如來法運分五個時期:一.解脫堅固時期。二.禪定堅固時期。三.多聞堅固時期。四.塔寺堅固時期。五.鬥諍堅固時期。

144.
經文:『當知是人,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,
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。』

145.
如果無深厚善根者,是無法正信本經。故曰:當知此人,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,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,聞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淨信者,如來悉知悉見,是諸眾生,得如是無量福德。

146.
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,即是我執空。無法相,即是法執空。無非法相,即是空空亦空,亦稱俱空,稱之
三空。

147.
六祖惠能大師云:『信心者,信般若波羅密,能除一切煩惱;信般若波羅密,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;信般若波羅密,能出生一切諸佛;信自身佛性,本來清淨,無有染污,與諸佛性,平等無二;信六道眾生本來無相,信一切眾生盡得成佛,是名淨信心也。』

148.
開悟聖僧云:『法相者,有見也;非法相者,無見者;
無非法相者,捨二邊之著也。』

149.
佛說法相,眾生執著有法可得。
佛說法相空性,眾生又執著空可得。佛又說空不可得,故稱空空,亦名俱空。

150.
川禪師云:『終日忙忙,那事無妨,不求解脫,不樂天堂,
但能一念歸無念,高步毘盧頂上行。』

151.
經文:『須菩提,於意云何?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?如來有所說法耶?須菩提言:如我解佛所說義,無有定法,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亦無有定法,如來可說,何以故?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,不可說,非法非非法,所以者何!
一切賢聖,皆以無為法,而有差別。』

152.
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成佛只是隨順俗諦而說,在勝義諦是離文字相,離心緣相,離聲塵相。

153.
大般若經云:『依俗諦說,行菩提行,及得無上正等菩提;若依勝義諦中,都無所得,畢竟空,無所施設名相故。』

154.
開悟聖僧云:『涅槃之證得實無所證,為凡夫方便說為有涅槃,涅槃境界無境界可入,為凡夫方便說為入涅槃。涅槃非心非色,纖塵不染,萬法不立。
涅槃無境界、無所依、無所住、無所得空,為凡夫方便說為涅槃。』

155.
大般若經云:『菩薩摩訶薩,修行般若波羅密多,方便善巧,雖觀諸法,皆無自性,都無實有;而依世俗,發趣無上正等菩提,為諸有情,種種宣說,令得正解,遠離顛倒。』

156.
經文:『如我解佛所說義,無有定法,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亦無有定法,如來可說。』

157.
六祖惠能祖師云:『法本一宗,人有南北,佛性無南北;法即一種,具有遲疾。何名頓漸?
法無頓漸,人有利鈍,故名頓漸。

158.
開悟聖僧云:『無有定法者,根器有利鈍,學性有深淺,隨機設教,對病用藥。』

159.
法華經云:『正直捨方便,但說無上道;更以異方便,助顯第一義。』

160.
法華經云:『諸根利鈍,精進與懈怠,隨其所堪而為說法,是故法無定相,迷悟懸殊,若未悟時,以無所得;若悟了時,似有所得,得與不得,皆是妄見,但不可執著自契中道,豈有定法可說耶?』

161.
開悟聖僧云:『
佛是自心作得,因何離此心外覓佛!前佛後佛只言其心,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,心外無佛,佛外無心,若欲覓佛,須是見性,見性即是佛。』

162.
經文:『
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,不可說,非法非非法。』

163. 佛說不增不減經云:『是故舍利弗!不離眾生界有法身,不離法身有眾生界。眾生界即法身,法身即眾生界。』

164.
王日休大德云:『此法為眾生而設,非有真實之法,故云:非法。然亦假此法,以開悟眾生;又不可全謂之非法,故云:非非法也。』

165.
黃蘗禪師云:『法本不有,莫作無見;法本不無,莫作有見;
謂無即成斷滅,謂有即成邪見。』

166.
傅大士云:『菩提離言說,從來無得,人須依一空理,當證法王身。』

167.
華嚴經云:『
法身恒寂靜,清淨無二相,為化眾生故,示現種種形,於諸蘊處界,未曾有所著。』

168.
經文:『
所以者何!一切賢聖,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

169.
疏鈔曰:『未了人空法空,皆名執著,了此二法,即曰:無為。菩薩能齊證二空;
聲聞方離人空、未達法空,故云:有所差別。

170.
六祖惠能祖師云:『
三乘根性,所解不同,見有淺深,故言:差別。佛說無為者,即是無住;無住即是無相;無相即是無起;無起即無滅,蕩然空寂,照用齊施,鑑覺無礙,乃真是解脫佛性,佛即是覺,覺即是觀照,觀照即是智慧,智慧即是般若也。』

171.
開悟聖僧云:『
無為法性,本無淺深定相可取,若有定相,應無差別;有差別者,謂根機有利鈍,學有淺深,故曰:差別。既有差別,即無相也。』

172.
海覺元禪師云:『
一金成萬器,皆由匠者智。

173.
川禪師云:『正人說邪法,邪法悉歸正;邪人說正法,正法悉皆邪;
江北成枳江南橘,春來都放一般花。』

174.
經文:『須菩提,於意云何?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,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,寧為多不?須菩提言:甚多。世尊!何以故?
是福德,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來說福德多,若復有人,於此經中受持,乃至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其福勝彼,何以故?須菩提,一切諸佛,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,須菩提,所謂佛法者,即非佛法,是名佛法。』

175.
以須彌山為中心,四面有四大部洲,有一太陽,一個月亮,共有九個行星,合起來為一個「
小世界」。

176.
合此「
小世界」一千個名為「小千世界」。再合此「小千世界」一千個名為「中千世界」。再合此「中千世界」一千個名為「大千世界」。

177.
何以「大千世界」上面再加個「三千」呢?因為「大千世界」有三個疊數,成自小千、中千、大千故稱為「
三千大千世界」。

178.
六祖惠能祖師云: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,得福雖多,於性一無利益;依摩訶般若波羅密多修行,令自性不墮諸有,是名福德性;心有能所,即非福德性;
能所心滅,是名福德性;心依佛教,行同佛行,是名福德性;不依佛教,不能履踐佛行,即非福德性。』

179.
傅大士曰:『寶滿三千界,齋持作福田,唯成有漏業,終不離人天,
故知住相布施,即非福德性,若人心無能所,識心見性,方名福德性。』

180.
經文:『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,乃至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其福勝彼。』

181.
唐朝玄宗皇帝云:『三千七寶雖多,用盡還歸生滅,四句經文雖少,悟之直至菩提。』

182.
開悟聖僧云:『汝問我者即是汝心,我答汝者即是我心。我若無心,因何解答汝!汝若無心,因何解問我!問我即汝心。從無始劫來,乃至施為動作,一切時處,皆是汝本心,皆是汝自性法身,汝之本佛是也。』

183.
經文:『須菩提,
一切諸佛,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

184.
大般若經云:『
甚深般若波羅密多,能生諸佛,是諸佛之母,能示世間諸法實相。』

185.
大般若經云:『過去未來現在諸佛,無不皆從如是般若波羅密多,而出生故。』

186.
大般若經云:『
般若波羅密能出生諸佛、菩薩、辟支佛、阿羅漢、阿那含、斯陀含、須陀洹。

187.
經文:『須菩提,
所謂佛法者,即非佛法,是名佛法。』

188.
六祖惠能祖師云:『
如來所說佛者令人覺,所說法者令人悟;若不覺不悟,取外佛外法者,即非佛法也。』

189.
川禪師云:『佛法非法,能縱能奪,有放有收,有生有殺,眉間常放白毫光,癡人猶待問菩薩。』

190.
文殊菩薩云:『菩薩於諸佛,都無染著,亦不捨離,見如不見,聞如不聞,心境空寂,自然清淨,是故佛法,非佛法也。』

191.
開悟聖僧云:『
清淨之心,此是本師,不生不滅,自性圓滿,無有分別,乃勝念十方諸佛。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。若願自我成佛者,應會性見性守本真心。三世諸佛無量無邊,若有一人不會性守真心而得成佛者,無有是處。』

192.
開悟聖僧云:『
應眼見色,應耳聞聲,應鼻嗅香,應舌知味,乃至施為動作,皆是自性之用。聖人種種分別,皆不離自性,應用無窮。見性即是佛,不見性是名眾生。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。』

193.
經文:『須菩提於意云何?須陀洹能作是念:我得須陀洹果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,何以故?須陀洹名為入流,而無所入,不入色聲香味觸法,是名須陀洹。須菩提!於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,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來,而實無往來,是名斯陀含。須菩提!於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,我得阿那含果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,何以故?阿那含名為不來,而實無不來,是故名阿那含。』

194.
達摩祖師云:『
夫道者,以寂滅為體,修者以離相為宗,寂滅是菩提,滅諸相如虛空。六七二識淨化,我法頓破,正當此際,法身涅槃中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諸佛授記。

195.
須陀洹果:『華譯為「入流」,意思即入聖人之流。』

196.
斯陀含果:『華譯為「一來果」,修到此果位者,死後生到天上,做一世天人;再生到人間一世,便不再欲界受生了。』

197.
車禍因素六種:一、再生胎後輪。二、司機問題。三、剎車問題。四、老車十八年。五、路況太彎。六、速度太快。

198.
阿那含果:『華譯為「無還」修到此果位者,不再生於欲界,到色界第四襌天,上面有五層天,叫做五不還天,是三果所住,也叫做五不來天,在此修證而成四果羅漢。』

199.
經文:『須菩提!於意云何?阿羅漢能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實無有法,名阿羅漢。世尊!若阿羅漢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世尊!佛說我得無諍三昧,人中最為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世尊!我不作是念,我是離欲阿羅漢。世尊!我若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,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,是
樂阿蘭那行。』

200.
阿羅漢有三義:一.殺賊。二.無生。三.應供。

201.
四十二章經云:『常行二百五十戒,進止清淨,為四真道行,成阿羅漢。阿羅漢者,能飛行變化,曠劫壽命,住動天地。』

202.
三種阿羅漢:一.慧解脫阿羅漢。二.俱解脫阿羅漢。三.無疑解脫阿羅漢。

203.
慧解脫阿羅漢:藉智慧力以解脫煩惱之阿羅漢。

204.
俱解脫阿羅漢:若得滅盡定,在於心與智慧兩方面,悉皆解脫之阿羅漢。

205.
無疑解脫阿羅漢:在俱解脫中,通達一切文義,而得四無礙解者。

206.
阿含經云:『
貪欲永盡,瞋恚永盡,愚癡永盡,名為阿羅漢。』

207.
無諍三昧:諸法本空,名無諍;心心無生滅,名三昧,亦名正定

208.
涅槃經:『
須菩提住虛空地,若有眾生嫌我立者,我當終日端坐不起;嫌我坐者,我當終日立不移處,一念不生,諸法無諍。言三昧者,得此無諍,精妙之處,於諸弟子中,最為第一。』

209.
經文:『佛告須菩提:於意云何?如來昔在然燈佛所,於法有所得不?不也,世尊,如來在然燈佛所,於法實無所得,須菩提!於意云何?菩薩莊嚴佛土不?不也,世尊,何以故?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是故須菩提!諸菩薩摩訶薩,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須菩提!譬如有人,身如須彌山王,於意云何?是身為大不?須菩提言:甚大,世尊,何以故?佛說非身,是名大身。』

210.
六祖惠能大師云:『
但悟自性本來清淨,本無塵勞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寂照不二,即自成佛道,當知世尊,在然燈佛所,於法實無所得。』

211.
不增不減經云:『
法身在眾生身中稱之阿賴耶識,在阿羅漢身中稱為異熟識,在佛身時名為無垢識。』

212.
白樂天問寬禪師云:『無修無證,何異凡夫?』

213.
寬禪師答:『凡夫無明,二乘執著,離此二病,是名真修也。不得勤,不得怠,勤則近執著,怠則落無明,乃為心要耳,此是初學入道之法門也。』

214.
密嚴經云:『一切眾生阿賴耶識,本來而有,圓滿清淨,出過於世,同於涅槃。阿賴耶識是諸如來清淨種性;於凡夫位恒被雜染,菩薩證已,斷諸習氣,乃至成佛常所寶持。』

215.
維摩經云:『
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,此心莊嚴,便是佛土莊嚴。』

216.
開悟聖僧云:『莊嚴佛土者,造寺寫經布施供養此是著相莊嚴,有為生滅故;若人心常清淨,不向外求,任運隨緣,一無所得,
行住坐臥,與道相應,是名莊嚴佛土。』

217.
傅大士云:『莊嚴絕能所,無我亦無人,斷除俱不染,穎脫出囂塵。』

218.
入楞伽經云:『阿賴耶識者名
如來藏,而與無明七識共俱,如大海波不斷絕,身俱生故。離無常過,離於我過,自性清淨。』

219.
若能從假入空則成大智〈轉凡入聖〉
若能從空入假則成大悲〈導駕慈航〉

220.
中觀論云:『如來說空法,為離諸見故,若復見有空,諸佛所不化。』

221.
開悟聖僧云:『
三界無安是火宅,更於何處可安居;萬法性空是諸法,證悟無生始悟生。』

222.
楞嚴經云:『
心能轉物,即同如來;凡夫被物轉,菩薩能轉物。』

223.
王日休大德云:『佛言:修淨土而明第一義,
讀誦大乘經典者,上品上生,則為菩薩,修淨土者,豈可不曉此經之義,而受持讀誦,可期上登上品上生也。』

224.
我以本願力故,來安慰汝,汝後七日,當生我國。八十三歲端坐入寂,上品上生。

225.
六祖惠能大師道出:
何期自性本自清淨,何期自性本不生滅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無動搖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

226.
華嚴經云:『
心如工畫師,造種種五陰,一切世間中,莫不從心造。』

227.
開悟祖師云:『
菩薩之心,心常空寂,無諸妄念,不生不滅,不動不搖,即是清淨心也;凡夫之心,無明起滅,妄想顛倒,取捨善惡,凡聖等見,是名濁亂心也。菩薩觀六塵皆空,與空相應,當下無住生心。』

228.
開悟聖僧云:『色身雖大,心量即小,縱如須彌山王,形有相有可量,不名大身,法身心量廣大,等虛空界,不生不滅,無形無相,無可比量,
方名大身。』

229.
經文:『須菩提!如恒河中所有沙數,如是沙等恒河,於意云何?是諸恒河沙,寧為多不?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!但諸恒河尚多無數,何況其沙。須菩提!我今實言告汝,若有善男子,善女人!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?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!佛告須菩提:若善男子善女人,於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而此福德,勝前福德。』

230.
佛重顯無為福勝有為福

231.
王日休大德云:『佛嘗言:財施有盡,法施無窮,財施不出欲界,法施能出三界,此法施之褔,勝於彼施無量無數也。』

232.
開悟祖師云:『寶?三千及大千,福緣應不離人天;若知福德元無性,買得風光不用錢。』

233.
華嚴經云:『譬如暗中寶,無燈不可見,佛法無人說,雖慧莫能了。』

234.
六袓壇經云:『一燈能除千年暗,一智能滅萬年愚。』

235.
川禪師云:『若能說此大乘經義,化導眾生,了悟住無所住心,得無所得法,當知受持此經,無為功德,勝前以七寶滿恒河沙數,三千大千世界有為之福德也。』

236.
楞伽經云:『
一念心不生,即如如佛。』

237.
佛經云:『
三界業報,唯心所生;心滅三界滅,心生三界生。

238.
十地經云:『
三界無別有,唯是一心作。』

239.
經文:『復次,須菩提!隨說是經,乃至四句偈等,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,皆應供養,如佛塔廟,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,須菩提!當知是人,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,若是經典所在之處,即為有佛,
若尊重弟子。

240.
塔廟者:具云『塔婆』,此翻『方墳』,亦名圓塚。廟者:梵語云『支提』,此云『靈廟』,安佛形貌處也。

241.
開悟聖僧云:『隨順者,隨順眾生而為說法也,說是經偈之處,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等,皆以華香、瓔珞、幢幡、繪蓋、香油、蘇燈、恭敬供養,如佛真身舍利寶塔在此。況能持誦一經全文乎!應知盡能持誦全文者,則所成就之法,乃出世間上上法,非尋常法也。故壇經云:
摩訶般若波羅密法,最尊最上最第一。』

242.
歷代聖僧云:『
說此金剛經,令諸聽者,生清淨心,悟證諸法無我,妄念不起,見自本性,是名供養。

243.
六袓惠能祖師云:『
自心誦得此經,自心解得經義,自心體得無著無相之理,所在之處,常修佛行,即自心是佛,故言所在之處,即為有佛。

244.
無業禪師問馬祖道一襌師云:『如何是即心是佛?』馬祖道一禪師答:『
心迷即眾生,心悟即是佛,如拳作掌,似掌作拳。』

245.
有一僧問馬祖禪師云:『如何是佛?』馬祖禪師答:『
即心是佛。』

246.
百丈禪師問長慶大師云:『如何是佛?』長慶大師答:『騎牛討牛。』

247.
法華經云:『正直捨方便,但說無上道;更以異方便,助顯第一義。』

248.
開悟聖僧云:『
離心無佛,離佛無心,猶如離水無冰,離冰無水。』

249.
大般若經云:『
菩薩尚有一法未得解脫,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』

250.
阿含經云:『
三毒斷盡,是名阿羅漢。』

251.
馬祖禪師問:『你來我這裏有什麼事?』慧海禪師答:『我是為佛法而來。』馬祖禪師云:『我這裏一物也無,你自家寶藏不顧,拋家散走,求什麼佛法?』慧海禪師云:『什麼是我慧海的自家寶藏?』馬祖禪師云:『現在在問我的那個東西就是你的寶藏,
一切具足,何必心外求佛呢?』

252.
慧海禪師云:『
眾生自性自度,佛不能度,如果佛能度眾生,一尊佛度一位眾生,早應該度盡,為何眾生尚未度盡?要明白!眾生自性自度,佛不能度。』

253.
開悟聖僧云:『搬柴運水非別物,穿衣吃飯亦是他;來來去去不著相,
法王出世更無差。』

254.
開悟聖僧云:『休去歇去,古廟香爐去,枯木寒灰去,一念萬年去,如人死人去,若能如此用,心安有不成道乎!』

255.
開悟聖僧云:『一念不覺遠家鄉,狂心歇處見娘面;菩提涅槃非外得,溪聲山色悉皆然。』

256.
華嚴經云:『
若不信自心是佛,無有是處。自心是佛,此心即是佛心,心外無別佛,佛外無別心。』

257.
六祖壇云:『
離道別覓道,終身不見道。』

258.
經文:『爾時須菩提白佛言:當何名此經?我等云何奉持?佛告須菩提: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,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!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』

259.
金剛經受持之法:由『文字般若』起『觀照般若』再由『觀照般若』證入『實相般若』一證入『實相般若』當下即是登涅槃彼岸,見法身之際,與無上菩提相應。

260.
開悟聖僧云:『
迴光反照自觀自,歷歷分別原來是識得自家大寶藏,從斯受用無窮盡。

261.
天台宗三觀:一.空觀。二.假觀。三.中觀。

262.
一.空觀:觀諸法空無自體。

263.
二.假觀:觀諸法但有緣生假相。

264.
三.中觀:觀諸法非空非假,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相。

265.
大智度論云:『若法因緣生,是法性實空,若此法不空,不從因緣有。』

266.
天台宗:『
修三觀,破三惑,證三智,成三德。』

267.
修空觀:破見思惑,證一切智,成般若德。修假觀:破塵沙惑,證道種智,成解脫德。修中觀:破無明惑,證一切種智,成法身德。

268.
修空觀:破見思惑,證一切智,成般若德。

269.
修假觀:破塵沙惑,證道種智,成解脫德。

270.
修中觀:破無明惑,證一切種智,成法身德。

271.
開悟聖僧云:『
夜夜抱佛眠,朝朝還共起,坐起鎮相隨,語默同居止,纖毫不相離,如身影相似,欲識佛去處,只這語聲是。

272.
開悟聖僧云:『
欲見真如平等性,慎勿生心即目前。』

273.
經文:『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所說法不?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來無所說,須菩提!於意云何?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,是為多不?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!須菩提,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微塵;如來說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須菩提!於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?不也,世尊!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,何以故?如來說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,須菩提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,若復有人,於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其福甚多。』

274.
華嚴經云:『
若有欲知佛境界,當淨其意如虛空,遠離妄想及諸取,令心所向皆無礙。

275.
若要抓我金碧峰,猶如鐵鍊鎖虛空,虛空若能鎖得住,再來捉我金碧峰

276.
佛經云:『
吾住世說法四十九年,始從成道後,終至跋提河,未嘗說一字。』

277.
開悟聖僧云:『本心元淨,諸法元空,更有何法可說?凡夫之人執著人法是有,即有所說;
菩薩了悟人法皆空,即無所說。是故,經云: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,即為謗佛。

278.
佛性泰禪師云:『三界無法,何處求心?山容雨過,松韻風吟;橫眠倒臥無餘事,一任莓苔滿地侵。』

279.
慈受禪師云:『
吾心似秋月,碧潭光皎潔,無物堪比倫。若能了悟色性皆空,有無俱遣,語默雙亡,即見自性清淨,雖終日言,猶為無言;雖終日說,猶如無說。

280.
傅大士云:『
名中無有義,義上復無名,金剛喻真智,能破惡慳貪,若到波羅岸,入理出迷情,智人心自覺,愚者心外求。

281.
歷代聖僧云:『住相說法皆污穢,字字句句皆染性;
離相說法顯自性,文字聲塵示般若。』

282.
六祖壇經云:『
自性若悟,眾生是佛;自性若迷,佛是眾生,自性平等,眾生是佛。』

283.
祖師云:『一切眾生心上微塵,佛分身於微塵世界中,示現無邊大神力,開闡清淨無垢法,使一切眾生,皆生清淨心,非微塵所可污,故云:
非微塵;得出世間法,非世界所能囿,故云:非世界。』

284.
世尊答文殊云:『
在世離世,在塵離塵,是為究竟法。』

285.
祖師云:『
一念心生即入三界,一念心滅即出三界。』

286.
顏丙大德云:『
世界微塵,二者皆非真實。經云:一切山崖,會有崩裂;一切江河,會有枯竭;唯有法身,常住不滅。

287.
開悟聖僧云:『
諸佛於儼然生滅中,唯見無生。眾生於湛然無生中,唯見生滅。離此別無證悟。』

288.
李文會大德云:『微塵者,眾生妄念煩惱客塵。遮蔽淨性。如是煩惱妄想,如病眼人見空中花,如愚癡人捉水中月,求鏡中像,枉費用其心也。』

289.
祖師云:『
三十二相乃佛為度人天聲聞所化;佛之法身無相,無相無無相,無相無量相也。』

290.
經文:『爾時須菩提,聞說是經,深解義趣,涕淚悲泣,而白佛言:希有世尊,佛說如是甚深經典,我從昔來所得慧眼,未曾得聞如是之經,世尊!若復有人,得聞是經,信心清淨,即生實相,當知是人,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世尊!是實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世尊!我今得聞如是經典,信解受持,不足為難。若當來世,後五百歲,其有眾生,得聞是經,信解受持,是人即為第一希有,何以故?此人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,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是非相,何以故?離一切諸相,即名諸佛。佛告須菩提,如是!如是!』

291.
開悟袓師云:『
深解義趣,須菩提心悟真空無相義理之旨;涕淚悲泣者,傷我值遇之晚,不獲早覺悟也。』

292.
佛在世時我沉淪,今得人生佛滅度,懺悔此身多業障,不見如來金色身

293.
李文會大德云:『未曾得聞者,昔得慧眼,於有見空,今聞是經,於空亦遣,是了中道,將欲起教以示未來也。』

294.
開悟祖師云:『
信心清淨者,信本來心,無法可得,不起妄念,心常空寂,湛然清淨。即生實相者,即是見達自性也!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,迷時佛是眾生,悟時眾生是佛佛佛道同,法法平等也。』

295.
往生天堂與往生淨土差別:一、淨土是平等的天堂是階級的。二、淨土是進修的天堂非完成的。三、淨土是上升的天堂是退墮的。

296.
祖師云:『實相無相者,實相即是非相,無一形相;若悟實相,不可執著實相,彼岸更求離,但說假名,實相本無可得。』

297.
應以實證第八識阿賴耶識,現觀阿賴耶識之真實性、如如性、本來常住性、不生不滅性、究竟清淨性、不增不減性、自在無礙性、恒顯涅槃性、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性、方為證得般若涅槃也。』

298.
開悟祖師云:『了悟我人眾生壽者本無自性,故名實相,
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』

299.
李文會大德云:
『當知是人不著二邊,不處中道,一切無住,即名為佛離相清淨,解悟三空,契合實相,究竟涅槃三空之義,初即人空,次即法空,後即空空,三世如來同證此理,故名為佛。

300.
經文:『若復有人,得聞是經,不驚不怖不畏,當知是人,甚為希有,何以故?須菩提!如來說第一波羅密,即非第一波羅密,是名第一波羅密,須菩提!忍辱波羅密,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,是名忍辱波羅密,何以故?須菩提!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,我於爾時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何以故?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應生瞋恨,須菩提!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,於爾所世,無我相、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,是故須菩提!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』

301.
佛遺教經云:『忍之為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,能行忍者,乃可名為有力大人。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,如飲甘露者,不名入道智慧人也,所以者何?
瞋恚之害,則破諸善法,壞好名聞,今世後世,人不喜見,當知瞋心,甚於猛火,常當防護,無令得入,劫功德賊,無過瞋恚。』

302.
瞋恨心有六種過患:一.與他人結惡緣。二.人不喜見。三.壞好名聞。四.破諸善法。五.善神遠離。六.命終墮落。

303.
祖師云:『
得大乘法,聞慧解,一往聞經,身無懼怕,故名不驚得大乘般若法,深信不疑,故名不怖。得大乘般若法,順教修行,終不有謗,故名不畏。上根機者,得聞是經,終身受持,永不退轉,當知是人,甚為希有。』

304.
很多人不信人人修行可成佛,以為佛是佛,我是我,我是凡夫,佛是聖人,高不可攀,佛只是可敬可尊可拜而已,卻不能自信人人可成佛之事實。

305.
佛經云:『
往昔若無修福慧,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欽奉諸如來,才有因緣聞此義。』

306.
開悟聖僧云:『
應離一切相,心常空寂,不生起滅,光明清淨,以此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,而自莊嚴自性福慧也。』

307.
經文:『
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生無所住心,若心有住,即為非住,是故佛說菩薩心,不應住色布施,須菩提!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,應如是布施,如來說一切諸相,即是非相,又說一切眾生,即非眾生。須菩提!如來是真語者,實語者,如語者,不誑語者,不異語者。須菩提!如來所得法,此法無實無虛。須菩提!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闇,即無所見;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見種種色。須菩提!當來之世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能於此經受持讀誦,即為如來以佛智慧,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』

308.
華嚴經云:『一切境界,不生染著,淨身口意,住無礙行,滅一切障,世間受生,皆由著我,若離此著,則無生處。』

309.
涅槃經云:『
凡夫著色,乃至著識,以著識故,則生貪染心,故名色縛,乃至為色之所繫縛,以繫縛故,則不能免生老病死憂悲大苦。

310.
如來有五種殊勝清淨語業:一.真語者:不偽而說。二.實語者:無虛而說。三.如語者:如理如法而說。四.不誑語者:不妄言而說。五.不異語者:正法不變而說。

311.
真實語、如語不誑語、不異語得十種功德:一.大眾信賴。二.自性莊嚴。三.言重如山。四.名震十方。五.諸佛愛戴。六.齒白齊密。七.口四十齒。八.語出蓮花。九.人天敬重。十.菩提相應。

312.
不真不實、不如語,誑語異語得十種過患:一.善友遠離。 二.墮落之因。三.人不喜見。四.廣結惡緣。五.眾不敬信。六.鬼播十方。七.名譽受損。八.惡業現前。九.瘖啞果報。 十.口舌呆遲。

313.
開悟祖師云:『法即是以心傳心,何法不因心之所立;如來以無所得心,而得真空無相之法;此法即是心,見性法身常存。』

314.
諸佛以法而開悟證果,以法而出生,因法登涅槃彼岸,故名無虛

315.
登涅槃,證法身,法乃度彼岸之寶筏,法本無自性,緣起性空,不可得,不可住,故名無實

316.
開悟聖僧云:『
歷劫無礙無增減,獲證法身無事人;悟得本來無一物,那管春秋過幾秋。

317.
傅大士云:『
證空便為實,執我乃成虛非空亦非有,誰有復誰無?對病應施藥,無病藥應捨。須依二空理,穎脫入無餘。』

318.
開悟聖僧云:『
佛即心兮心即佛,心佛從來皆妄物,若知無佛復無心,始是真如法身佛。

319.
開悟聖僧云:『
妙明覺性,讚不及、毀不及、傷不及、摸不及,非色非形所及,若證一,萬事畢,無欠無餘若太虛,為君題作波羅蜜。

320.
經文:『須菩提!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,以身布施,若復有人,聞此經典,信心不逆,其褔勝彼,何況書寫受持讀誦,為人解說,須菩提!以要言之,是經有不可思議,不可稱量,無邊功德,如來為發大乘者說,為發最上乘者說。』

321.
肇法師云:『無量百千萬億劫捨身布施,乃屬世間有為福德也,不及受持是經見自性耳,見自性者,悟明實相,人法二空,乃是大悟人也。』

322.
祖師云:『為人解說者,自己悟入清淨自性,方便為人解說此經,令悟實相,成無上道,此人所施,無所住相,功德無有邊際,勝前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功德,百千萬倍。』

323.
開悟聖僧云:『無邊功德者,若人於此經典,了悟人法二空,深明實相,功德廣大,即同佛心無有邊際,不可稱量也。』

324.
開悟聖僧云:『
法者,破三惑,得三智,證三德,令心常清淨,不染世緣,由世間而出世間,由有為而證無為,是為莊嚴佛土。

325.
王日休大德云:『
小乘為阿羅漢,自度自利;中乘隨緣,半為人,半為己;大乘為菩薩,自度度人,自利利他,最上乘為佛,佛為化度菩薩,亦以此經之理也。』

326.
經文:『
若有人能受持讀誦,廣為人說,如來悉知是人,悉見是人,皆得成就不可量,不可稱,無有邊,不可思議功德,如是人等,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何以故?須菩提!若樂小法者,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,即於此經,不能聽受讀誦,為人解說,須菩提!在在處處,若有此經,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,所應供養,當知此處,即為是塔,皆應恭敬,作禮圍繞,以諸華香而散其處。』

327.
馬袓禪師云:『
汝等諸人,須信自心是佛,此心即是佛心,心外無別佛,佛外無別心。

328.
開悟聖僧云:『
破四相顯法身。若有少法可得,亦是著相,心中有一物,窮劫不得見性。上至諸佛,下至螻蟻,皆有佛性,無所分明,究竟破相顯性,福慧莊嚴,見性成佛。』

329.
佛國白禪師云:『
心心即佛佛心心,佛佛心心即佛心,心佛悟來無一物,將軍止渴望梅林。』

330.
古德云:『
人生誰都是過客,相守百年也是夢;世上萬般帶不去,唯有所造業隋身。

331.
心佛頌云:『
佛即心兮心即佛,心佛從來皆妄物,若知無佛復無心,始是真如法身佛,佛佛佛,沒模樣,一顆圓光含萬象,無體之體即真體,無相之相即實相,非色非空非不空,不動不靜不來往,無異無同無有無,難取難捨難指望。內外圓明到處通,一佛國在一沙中,一粒沙含大千,一箇身心萬箇同,知之須會無心法,不染不淨為淨業,善惡千端無有無,便是南無大迦葉。』

332.
黃蘗禪師云:『
汝但除卻凡情聖境,心外更無別佛袓師西來,直指一切人全體是佛。汝今不識,執凡執聖,向外馳騁,返自迷心,所以向汝道:即心是佛。一念情生,即墮異趣,無始以來,不異今日,無有異法,故名成等正覺。

333.
如本賀年法語:
法身空寂非形色,實相無相無量相,是心非心無量心,法法不離自家寶,體用一如似波水,本際窮劫不老死,娑婆淨土一心造,妙覺無明亦是他

334.
正法眼藏云:『
若欲修行,當依正法,心體離念,相等虛空,不落聖凡,身心平等如是修者,是為正法也。

335.
川禪師云:『不學英雄不讀書,波波役役走長途,孃生寶藏無心用,甘作無知餓死夫,焉得爭怪於別人。』

336.
法師問達摩:性在何處?為何不見性?達摩答:性在何處?
性在作用,作用有八:在眼能見,在鼻能嗅,在耳能聞,在舌能嚐,在身能觸,在心能分別,在足能奔馳,在手能動,有何不見?

337.
川禪師云:『
與君同步又同鄉,起坐相從歲月長,渴飲饑餐常對面,不須回首更思量。』

338.
經云:『復次,須菩提!若善男子善女人,受持讀誦此經,若為人輕賤,是人先世罪業,應墮惡道,
以今世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,即為消滅,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須菩提!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,於然燈佛前,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,悉皆供養,承事無空過者。若復有人,於後末世,能受持讀誦此經,所得功德,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,須菩提!若善男子善女人,於後末世,有受持讀誦此經,所得功德,我若具說者,或有人聞,心即狂亂,狐疑不信,須菩提!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,果報亦不可思議。』

339.
陳雄大德云:『持此般若經,有彌天功德,為天人所恭敬供養,今持經為人所輕賤何也?是人前生罪業深重,當墮地獄,餓鬼、畜牲,阿修羅道。
以今生持經功德,只為人輕賤罵辱而已!則前生罪業為之消除,當來世佛果菩提,可得成就矣!

340.
開悟聖僧云:『
如金作器,器器皆金;似火分燈,燈燈是火。法身亦如是。

341.
行道者自性不染善惡,不著愚智,不著迷悟,不著凡聖,剎那當下出塵成聖作祖。

342.
開悟聖僧云:『不?惡而生嫌,亦不觀善而勤措;亦不捨智而近愚,亦不拋迷而就悟;達大道兮過量,通佛心兮出度;不與凡聖同纏,超然名之曰祖。』

343.
維摩詰經云:『
不入煩惱大海,則不能得一切智寶,一切煩惱皆是如來種。』

344.
經文:『爾時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善男子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佛告須菩提:善男子善女人,
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當生如是心,我應滅度一切眾生,滅度一切眾生已,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,何以故?須菩提!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,所以者何?須菩提!實無有法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於然燈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?不也,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,佛於然燈佛所,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佛言:如是!如是!須菩提!實無有法,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若有法,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,汝於來世,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。』

345.
疏鈔云:『
佛性者,本自不生,今亦不滅,故云: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。

346.
眾生自性自度,佛不能度;三毒斷盡,眾生是佛;三毒在,佛是眾生。

347.
慈受禪師云:『不可見有眾生是自己度者,若有此念,即著我人眾生壽者
四相,即非菩薩清淨心也。』

348.
維摩詰經云:『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,終不復能生於佛法,煩惱泥中,乃有眾生起佛法耳。』

349.
維摩詰經云:『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。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,則無有二,
是為入不二法門。』

350.
經文:『以實無有法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,作是言:汝於來世,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,何以故?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,若有人言: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須菩提!
實無有法,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須菩提!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於是中無實無虛,是故如來說一切法,皆是佛法,須菩提!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須菩提!譬如人身長大。須菩提言:世尊!如來說人身長大,即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須菩提!菩薩亦如是,若作是言:我當滅度無量眾生,即不名菩薩,何以故?須菩提!實無有法,名為菩薩,是故佛說一切法,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,須菩提!若菩薩作是言:我當莊嚴佛土,是不名菩薩,何以故?如來說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,須菩提!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』

351.
如來者:諸法如義

352.
如者:諸法空性,空性如如不動,即是體性。來者:從空出假,無邊妙用,即是妙用。

353.
〈智慧解脫〉
從假入空,轉凡入聖,成就大智慧;〈慈悲度生〉從空出假,倒駕慈航,成就大慈悲心

354.
如來者,乘如如解脫之性,來娑婆度化無量眾生。

355.
如來者:『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。十法界度生,本性不變名為如;以不變之法性,隨緣度生名為來。』

356.
如來就是「
法身如來」,就是「真如理體」,就是「法之本體」。

357.
開悟祖師云:『佛性不住煩惱,不住菩提;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;
住無所住,無所住而住。』

358.
大般若經云:『一切如來應正等覺,不可以色身見,夫如來者,即是法身;
如來法身,即是真如法界,真如法,既不可說有來有去,如來法身亦復如是,無來無去。』

359.
開悟聖僧云:『
心心作佛,無一心而非佛心;處處成道,無一塵而非佛國。』

360.
大般若經云:『六道皆空性,聲聞皆空性,緣覺皆空性,菩薩皆空性,佛皆空性。
空性者,諸法實相,如如不動也。』

361.
馬祖道一禪師云:『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,
不出法性三昧長在法性中著衣吃飯,言談對答,六根運用,一切施為盡是法性,不解返源,所以隨名逐相,迷情妄起,造種種業,若能一念返光返照,全體聖心,何處不是佛法。

362.
經文:『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肉眼不?如是世尊!如來有肉眼,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天眼不?如是世尊!如來有天眼,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慧眼不?如是世尊!如來有慧眼,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法眼不?如是世尊!如來有法眼,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佛眼不?如是世尊!如來有佛眼,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恒河中所有沙,佛說是沙不?如是世尊!如來說是沙,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一恒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沙等恒河,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,如是寧為多不?甚多,世尊!佛告須菩提:爾所國土中,所有眾生,若干種心,如來悉知,何以故?如來說諸心,皆為非心,是名為心,所以者何?須菩提!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』

363.
佛具足五眼:一.肉眼。二.天眼。三.慧眼。四.法眼。五.佛眼。

364.
一.肉眼:是肉身凡夫之眼,遇昏暗,遇阻礙,就不能見。
二.
天眼:是天人之眼,遠近晝夜,皆可得見。
三.
慧眼:是聲聞之眼,能看破假相,識得真空。
四.
法眼:是菩薩之眼,能了徹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法門。
五.
佛眼:是如來之眼,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四種眼,能無事不知,無事不見,一切法中,佛眼常照。

365.
開悟聖僧云:『
一切凡夫皆具五眼,而被迷心蓋覆,不能自見,若無迷心妄念,如得翳障退滅,五眼當下開明。』

366.
六祖惠能大師云:『
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,一一眾生,皆有若干種差別,心數雖多,總名妄心,識得妄心非心,是名為心。』

367.
馬祖道一禪師云:『
道不用修,但莫污染。何謂污染?但有生死造作趣向,皆是污染。若欲直會其道,平常心是道。何謂平常心?無造作、無是非、無取捨、無憎愛、無聖凡,是故經云:非凡夫行,非聖賢行,是菩薩行。』

368.
經文:『須菩提!於意云何?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,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緣,得福多不?如是世尊!此人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,須菩提!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,以福德無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。』

369.
開悟聖僧云:『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,以三心不可得而行布施,證得三輪體空,於相離相,
如此無住行施,福德無窮無盡也。』

370.
開悟祖師云:『本地風光,人人具足,真空妙有,個個不無;放之則盡虛空?法界,收之則入芥子;大之無外,小之無內,謂之
解脫法身也。』

371.
開悟聖僧云:『凡夫住相布施七寶,希求福報,
此是妄心,三界有漏生滅因,所得福德雖多,但有盡故;不如淨妙無住之福,無得之德,法身福德性,同於虛空,無有邊際。』

372.
那羅帝尊者偈頌:
諸佛住世利人天 法性本空無為法 法法皆是菩提道 菩提無性性可度

373.
經文:『須菩提!於意云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?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,何以故?如來說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,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?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,何以故?如來說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諸相具足。』

374.
祖師云:『三十二相者,色身也。具足者,無一而虧欠也。
欲見法身如來,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足矣,豈應見於具足色身也哉。』

375.
開悟祖師云:『
獅子吼者,決定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若知自心佛性具足,則性外豈有法而可求也!十方剎塵如來,隨機度化,無非欲令眾生親證親見此一心,心即佛是也。』

376.
六祖壇經云:『
皮肉是色身。』

377.
華嚴經云:『觀此則知肉身無如來,殊不知有生如來存焉,知色身非法身,殊不知有妙色身存焉;
清淨妙色身,神力故顯現,妙色身則現一切色身三昧,便是法身如來。

378.
佛經云:『知心無縛,即入解脫法門;知心無相,即入無相法門;覺心無心,即入真如法門,正覺如是心者,剎那即入法身解脫智慧法門。』

379.
開悟聖僧云:『諸相具足者,乃佛之報身也,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相好,好有無量莊嚴;三祇勤修所得,
但諸相具足無自性,緣起性空,故名:非具足也。』

380.
佛經云:『
夫學道之法先識根源體性,正見一切善惡皆出自心,心是身之主,身是心之用,佛由心成。』

381.
禪宗四祖牛頭禪師云:『
百千法門,同歸方寸;河沙妙德,總在心源;一切戒門、定門、慧門,悉自具足。神通妙用,不離汝心。業障煩惱,本來空寂。一切果報,性相平等,大道虛曠,絕思絕慮,如是之法,無欠無餘,與佛無殊,更無別法。但令心自在,莫懷妄想,亦莫歡欣,莫起貪瞋,莫生憂慮,蕩蕩無礙,任意縱橫。行住坐臥,觸目遇緣,皆是佛性之妙用。

382.
傅大士云:『
八十隨形好,三十二相分,應物萬般形,理中非一異,人法兩俱遣,色心齊一棄,所以證菩提,實由離諸相。』

383.
川禪師云:『請君仰面看虛空,廓落無邊不見蹤。若解轉身些子力,頭頭物物總相逢。』

384.
經文:『須菩提!汝勿謂如來作是念,我當有所說法,莫作是念,何以故?若人言:
如來有所說法,即為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故,須菩提!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,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頗有眾生,於未來世,聞說是法,生信心不?佛言:須菩提!彼非眾生,非不眾生,何以故?須菩提!眾生眾生者,如來說非眾生,是名眾生。』

385.
古德云:『因言顯道,道顯遣言;言若不遣,因言障道。』

386.
川禪師云:『有說皆為謗,無言亦不容,為君通一線,日出嶺東紅。』

387.
開悟禪師云:『能坐斷三際十方,打成一片,見自本性,非言語可到,是名真說法也。』

388.
非眾生:皆具足真如本性,與佛同源。
非不眾生:背真如逐妄想,自喪己靈。

389.
四種菩薩:一.名義菩薩:。二.凡夫菩薩。三.登地菩薩。四.佛菩薩。

390.
開悟聖僧云:『不受一塵,不捨一法,真常獨露,海納百川。』

391.
眾生三種相續:一.世界相續。二.眾生相續。三.業果相續。

392.
世界相續:眾生因煩惱無明之惑不斷造業,故其依報世界亦不斷安立。

393.
眾生相續:眾生未斷生死,其五蘊不斷假合,不斷構成投胎轉世,故眾生生死如鎖鍊環環相扣相續。

394.
業果相續:眾生不斷造業,故其惡業之苦報不斷成立。

395.
開悟聖僧云:『
一念未生前,本來真面目,即此心之頭,觀心即觀佛。』

396.
開悟祖師云:『念佛即佛念,自佛當體見,自佛參本性,本性非佛面。』

397.
經文:『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?佛言:如是!如是!須菩提!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』

398.
大般若經云:『
菩薩摩訶薩尚有一法未得解脫,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399.
菩薩心微細、人性化、同理心、將心比心。菩薩能感受到別人感受,替別人設想。

400.
開悟祖師云:『
妙性本空,無有一法可得,既無一法可得,寧須有菩提可證耶?我佛無得無證,無名可名,是以強名曰:阿耨菩提。』

401.
誌公禪師云:『
但有纖毫即是塵,舉意便遭魔所擾。』

402.
消遙翁云:『
內覺身心空,外覺萬事空,破諸相已,自然無所執,無可爭,此謂禪悅。所謂大明了人,勿令有秋毫許障礙,微塵許染著,堅久不渝,便是無上士,不動尊也。』

403.
維摩詰經云:『
奉行正法應遵四依法:一者依法不依人,二者依義不依語,三者依智不依識,四者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。』

404.
經文:『復次,須菩提!
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來說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』

405.
王日休大德云:『上自諸佛,下至蠢動含靈,其真性一同,故曰:
平等。謂色身則有高下,真性則無高下也。』

406.
肇禪師云:『
法身菩提者,在六道輪迴,法身未曾減;證得佛果位,法身未曾增,是名平等也。』

407.
開悟祖師云:『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者,凡夫不見自性,妄識分別,自生高下。謂佛是高,眾生是下。
菩薩了悟人法二空,上至諸佛,下至螻蟻,皆有佛性,無所分別,故一切法皆平等,豈有高下。』

408.
聖僧云:『若人於一切事,無染無著;於一切境,不動不搖;於一切法,無取無捨;於一切時常行方便,隨順眾生,令皆歡喜,而為說法,令悟菩提真性,
此即名為修善法也。』

409.
川禪師云:『僧是僧兮俗是俗,喜則笑兮悲則哭,若能於此善參詳,六六從來三十六。』

410.
經文:『須菩提!若三千大千世界中,所有諸須彌山王,如是等七寶聚,有人持用布施,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讀誦,為他人說,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,百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』

411.
疏鈔云:『
若於無住般若,受持四句偈,及書寫讀誦,為他人演說,如是等人,所得功德,不可稱計,何以故?悟性圓融,不斷有為而證無為,不除妄想而趣真常,達第一義,於一念之間,得無為福德,量等虛空,不可思議。』

412.
開悟聖僧云:『積聚七寶布施,如三千大千世界中須彌山王,所得無量無邊功德,此為住相布施,終無解脫之期,不如受持讀誦此經,乃至四句偈等,所得無住相淨妙功德,勝前功德,百千萬倍。』

413.
開悟聖僧云:『
若人靜坐一須臾,勝造恒沙七寶塔;寶塔畢竟化為塵,一念淨心成正覺。』

414.
傅大士云:『施寶如沙數,唯成有漏因,不如無我觀,
了妄乃名真,欲證無生忍,要假離貪瞋癡,人法知無我,逍遙出塵。

415.
涅槃經云:『
發心畢竟二不別,如是二心先心難。』

416.
發心當初與圓滿畢竟平等無差別。若無最初那一念菩提心為因,何有菩薩道之修行,若無菩薩道修行做助緣之因,何來「佛果」之有呢?故曰:「發心畢竟二不別。」但兩者較量有差別,如是二心先心難。

417.
經文:『須菩提!於意云何?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,我當度眾生,須菩提!莫作是念,何以故?
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,若有眾生如來度者,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,須菩提!如來說有我者,即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,以為有我,須菩提!凡夫者,如來說即非凡夫,是名凡夫。』

418.
開悟聖僧云:『
佛出於世,教令覺悟,降六賊,斷三毒,除人我,破四相,無諸妄念,心常空寂,湛然清淨,更不停留纖毫滯礙,即是見性,實無眾生可化度也。』

419.
經文:『須菩提!於意云何?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?須菩提言:如是如是!以三十二相觀如來,佛言:須菩提!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,轉輪聖王即是如來,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,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,爾時世尊而說偈言:
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』

420.
開悟祖師云:『真如性海,歷劫不壞,真樂無窮,自由自在,無生無滅,不增不減,本具寶藏,妙用無盡。』

421.
開悟聖僧云:『持名念佛,即是心放大光明時,一
聲佛號無生無滅,盪盪纖毫無染,此一聲佛即心是也,心即是佛,無二無別。』

422.
疏鈔云:『如來法身者,非色非聲,無形無狀,不可心思,不可識識,在凡不少,至聖不增,看時不見,悟則全彰。』

423.
經文:『須菩提!汝若作是念,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須菩提!莫作是念,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須菩提!汝若作是念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說諸法斷滅,莫作是念,何以故?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於法不說斷滅相。』

424.
中觀論云:『
如來說空法,為離諸見故;若復見有空,諸佛所不化。

425.
中觀論云:『雖空亦不斷,雖有亦非常,業果報不失,是為佛所說。』

426.
祖師云:『
大士體空而進德,凡夫說空而退善;當知有為是無為之用,無為是有為之體也。

427.
開悟聖僧云:『一性圓通一切性,一法?含一切法,一月普現 一切水,一切水月一月攝,諸佛法身入我性,我性還共如來合。』

428.
開悟祖師云:『
圓滿法身,本來無佛可念,無禪可參,只要諸執斷盡,人法俱空,本來面目赤裸裸,光爍爍,寸絲不掛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直見本體,了無餘境,強名涅槃妙覺。』

429.
經文:『須菩提!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,
若復有人,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於忍,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,何以故?須菩提!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,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云何菩薩不受福德?須菩提!菩薩所作福德,不應貪著,是故說不受福德。』

430.
開悟祖師云:『
自性本來具足,法身究竟清淨六七二識頓斷、空四相、破人法,但於善惡不滯,方喚作修道人。取善捨惡,觀空入定,皆屬造作,更向外馳,去家轉疏轉遠,一念妄想,便是三界生死根本,但無一念,直除生死根本,即得法王無上珍寶。』

431.
忍有三種:一、生忍。二、法忍。三、無生忍。

432.
生忍:就是「眾生忍」,眾生侮辱、打、罵、誹謗皆忍。

433.
法忍:就是大自然「寒、熱、飢、渴」無情之法皆忍。

434.
無生忍:就是「諸法本不生,諸法本不滅」,證緣起性空道理,稱無生忍。

435.
開悟祖師云:『知一切法無我者,本來不生,本來無我相,與空相應,悟性清淨,所得功德,即非七寶布施等福所能比也;
得成於忍者,既知人法無我,則二執不生,得證無生忍,此乃勝前七寶布施菩薩。』

436.
開悟聖僧云:『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者,謂菩薩本不為作福德而度生,其福德自然隨之;
如人行日中,本不為日影,而日影自然隨之。若為作福德而度眾生,則是貪著其福德而欲享受也;其非為貪著而享受,是故說不受福德。』

437.
經文:『須菩提!若有人言,如來若來若去,若坐若臥,是人不解我所說義,何以故?
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』

438.
疏鈔云:『如來者,來而無來,去而不去,住而不住,非動非靜,上合諸佛,下等群生一性平等,故號如來。』

439.
六祖壇經云:『何名
無念?知見一切法,心不染著,是為無念。用即遍一切處,亦不著一切處。但淨本心,使六識出六門,於六塵中無染無雜,來去自由,通用無滯,即是般若三昧,自在解脫,名無念行。』

440.
王日休大德云:『
法身無相,故不以若來若去,若坐若臥形容之,若是有相,故此人不曉解我所說義也。』

441.
六祖壇經云:『道須通流!何以卻滯?
心不住法,道即通流。心若住法,名為自縛。』

442.
開悟祖師云:『行住坐臥,謂之
四威儀。見性能行持人,所謂行住坐臥常若虛空。若人言如來尚屬來去坐臥,是人不解佛所說義,何以故?如來者,如如本性也,於動靜中無動靜相,所以無去無來,故假名如來。』

443.
大般若經云:『如來法身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諸法實性皆不動故。』

444.
經文:『須菩提!若善男子善女人,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,於意云何?是微塵眾,寧為多不?須菩提言:甚多!世尊!何以故?若是微塵眾實有者,佛即不說是微塵眾,所以者何?佛說
微塵眾,即非微塵眾,是名微塵眾,世尊!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,即非世界,是名世界,何以故?若世界實有者,即是一合相,如來說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須菩提!一合相者,即是不可說,但凡夫之人,貪著其事。』

445.
析空觀。體空觀

446.
大般若經云:『
諸法自性空,非聲聞作,非獨覺作,非菩薩作,非如來作,亦非餘作;有佛無佛,其性常空,此即涅槃,無生無滅故。』

447.
開悟聖僧云:『千經萬論,皆令人正見身心皆空,破執著,明本心,見本性,指歸
真空本體諸佛成大覺,自在解脫,無盡妙用,在於悟此本體法身是也。

448.
經文:『須菩提!若人言: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,須菩提!於意云何?是人解我所說義不?不也,世尊!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,何以故?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,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,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,須菩提!
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於一切法,應如是知,如是見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須菩提!所言法相者,如來說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』

449.
大般若經云:『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佛,住十方界,為諸有情宣說正法,無不皆用此本性空,
本性空即是佛眼。』

450.
大般若經云:『何謂
諸法自性?諸法自性不可得,是名諸法自性。』

451.
大般若經云:『諸佛出世,皆說諸法本性空義,化導有情;要聞佛說本性空義,乃入聖道得聖道果;離本性空,無別方便。』

452.
開悟祖師云:『佛是自心作得,因何離此心外覓佛!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。若欲覓佛,必須見性,
見性即是佛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,無有是處。』

453.
開悟聖僧云:『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應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;應見一切眾生無漏智慧,本自具足;應知見一切眾生靈源法身,無生無滅。若能了悟此意,即是一切智慧,不作有能所心,不存智解相,口說無相法,心悟無相理,常行無相行,故云:
不生法相,是名法相也。』

454.
開悟祖師云:『
菩薩解脫心如虛空,一切俱捨,所作福德,皆不貪著,化有為福德成就解脫福德性於二六時中,行住坐臥,隨緣應物待客,能所雙亡,心境皆空打成一片,曠劫度生,是為大慈大悲大喜大捨。』

455.
經文:『須菩提!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發菩提心者,持於此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,其福勝彼,
云何為人演說,不取於相?如如不動,何以故?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佛說是經已,長老須菩提,及諸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』

456.
法常滿如來云:『
緣此經根本,以破相為宗,了空為義。迷性布施,皆不證真。能識四句涅槃之門,演說法身如如不動,觀有為法,同於夢幻,若作此見教化眾生,勝彼所用七寶布施之福也。』

457.
開悟祖師云:『朝遊南嶽,暮往天台,追之不及,忽然自來,獨行獨坐無拘繫,得寬懷處且寬懷。』

458.
南嶽即是衡山,又稱衡嶽。為中國五嶽之一,位於湖南衡山縣西北十五公里處。標高一千二百公尺,周圍四百公里內有七十二峰、十洞、十五巖、三十八泉、二十五溪、九池、九潭、九井。佛教史上著名高僧走訪此山者無以數計,有慧思南嶽大師、希遷石頭和尚、懷讓禪師等::。

459.
開悟聖僧云:『
悟達無心無相之人,觀心本空,觀相亦空,人法俱空,空有何可取?故云: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』

460.
大般若經云:『
甚深般若波羅蜜多,是諸如來應正等覺,真生養母;是諸菩薩摩訶薩,眾真軌範師;一切如來菩薩咸共尊重恭敬讚歎。』

461.
開悟聖僧云:『
唯此一心即是佛,佛與眾生更無別異,但是眾生著相外求,求之轉失,使佛覓佛,將心捉心,窮極盡形,終無所得,不知息念忘慮,佛自現前。』

462.
大般若經云:『一切善法,菩提分法,若聲聞法,若獨覺法,若菩薩法,若佛法,
如是一切,無不攝入般若波羅蜜多。』

463.
大般若經云:『菩薩摩訶薩,欲證無上正等菩提,常應不離甚深般若波羅蜜。』

464.
開悟聖僧云:『學者恒沙無一悟,過在尋他舌頭路,欲得忘形泯蹤跡,努力殷勤空裡步。』

465.
金剛經云:『一切諸佛,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』

466.
開悟祖師云:『忽然忘心境剎那,大地山河透脫機,法王法身全顯現,時人相對不相知。』

467.
金剛經大意:『
破四相,了三心,空人法,正見諸法三諦融通,以此發菩提心,而成就無上佛道為宗旨。』

 

Last Updated ( Monday, 20 May 2019 09:17 )